连云港股票配资 大禹竟是四川娃!

发布日期:2024-11-03 22:31    点击次数:167

连云港股票配资 大禹竟是四川娃!

瓦德瓦尼周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看到一些全球战略公司,尤其是金融服务公司,正在进行一定数量的并购活动。”

分析显示,银行通过其在美联储的存款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同时却将支付给许多储户的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策略显著提升了美国4000多家银行的利润率。

长江流域是大禹的故乡、建功之地和归葬之地。

大禹出生于长江上游的西羌,即今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娶妻、会诸侯于涂山,即今安徽省蚌埠市; 长年奔波于长江流域治理水患,治水足迹从长江上游一直延伸至下游的干流、支流;身后葬于长江口之侧的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可以说是大禹始于长江、终于长江,为长江奉献了一生。

禹风浩荡遍江流

——长江流域禹迹浅谈

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禹迹生发的主要源头和传播重地。所谓“禹迹”,是对应于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立国等传说的记载,留存至今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化遗址、纪念建筑、石刻、壁画、可移动文物、独特自然地貌、传统祭祀礼仪、节庆等。通过对长江禹迹的分布及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不同重点内容的大禹文化核心圈。

本文把部分浙江省属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禹迹,大部分水量汇入长江的淮河、太湖流域的禹迹也一并列入述,以便更系统全面地了解禹迹的起源及大禹文化传播的延续性。

武汉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检阅九鼎》青铜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PART 1

出生于长江上游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历史记载说法不一,古籍记载较为集中且可靠的是大禹生于西羌一说。西汉陆贾《新语》说“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也说“禹兴于西羌”。

西羌分布范围极广,具体在哪里?西汉末年蜀郡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有说明,“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此后,古籍多延续这一说法,例如三国蜀地谯周的《蜀本纪》载“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古代中国地理著作《水经注》广柔县载“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县石纽村,即今汶川县境内。如今,汶川县境内及其相邻区域依然保留着多处与大禹出生相关的遗迹。

刳儿坪

四川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大禹故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地理位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

所属流域:长江

刳儿坪位于石纽山半山腰上,因圣母剖腹生禹而得名,“刳”意为剖开。 刳儿坪土层深厚而肥沃,林木茂盛,郁郁葱葱,飞瀑流泉,鸟语花香,确是难得的宜居之地。石纽山脚下,是大禹村。大禹村北端有路通往禹穴沟。

四川汶川石纽山刳儿坪示意图,原图载于《汶志纪略》。 图片来源:邱志荣

地理位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虒镇石纽山

所属流域:长江

距刳儿坪不远处,有一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如一条白练挂于山岩。瀑布下有一清泉,泉水清澈,香甜可口,池底石块现出斑斑红色——传说圣母剖腹生禹后,鲧把禹抱到这里,在池水中洗涤。胎血浸透了池底的石头,不再褪色,红色石头在阳光下闪现出各色光环,玉石宝珠般绚烂。当地羌民叫它“洗儿池”。

大 、小禹穴石刻

四川省北川县,禹穴。摄影/税晓洁

地理位置: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禹穴沟

所属流域:长江

禹里镇禹穴沟距洗儿池不远的绝壁上刻有虫篆体“禹穴”二字,字高70余厘米,“传为大禹所书”。因与其数百米外的下游金锣岩上的禹穴石刻相比,字体小一些,故称小禹穴。金锣岩上有楷书禹穴二字,“大径八尺,仙才天放,谨严有度”,人称大禹穴。据宋、明、清历代史志记载,此为李白所书。

禹穴沟拱桥头有“禹穴”碑刻。碑身为青灰色岩石,正面楷书有“禹穴”二字,每字高约52厘米、宽约40厘米,下书有小字落款“颜真卿书”。碑身正面落款旁以及碑身侧面都刻有小字,但因常年风雨侵蚀,无法准确辨认。

景云碑

景云碑,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摄影/海峰/FOTOE

地理位置:藏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所属流域:长江

景云碑是东汉熹平二年(173)刊刻的一方碑刻,又称“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2004年3月在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出土。

景云碑高239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隶书碑文13行,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以及景云为官深得人民爱戴等事迹。碑文中提到“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即遵循大禹在石纽、汶川盟会之训,又说“惟汶降神”,即神禹降生于汶山郡。从碑文中还发现了许多支持破解传说疑案的新证,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穴沟内“禹穴”二字来源新证,大禹在誓水柱盟誓出发新证,古蜀国与夏王朝联系紧密、存在交通要道等新证。

PART 2

娶妻、会诸侯于涂山

涂山是大禹娶妻、会诸侯的地方,我国上古文献汇编《尚书》中《益稷》一篇载:“娶于涂山……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也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就如《史记》所说“夏之兴也以涂山”,大禹在涂山会诸侯,确立了他的天子之位,为开辟夏朝奠定了基础,因此,涂山被视为夏朝诞生的摇篮。根据《左传注》《水经注》《大唐地理书钞》《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等古籍的记载,普遍认为涂山在淮河岸边,即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

左图为《大禹图》,右图为《禹娶涂山图》,均载于《钦定书经图说》。图片来源:缘紫舞 /FOTOE

关于涂山,也有说是重庆市南岸区又名南山的山峰,例如《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说:“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涂山

安徽蚌埠涂山禹王宫。摄影/张建平

地理位置: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

所属流域:淮河

涂山主峰海拔338.7米。山上有禹庙(又名禹王宫)、候人石等。

秦汉典籍对涂山记载的地望相当模糊,如 《竹书纪年》: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汉书·地理志》引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也,有禹墟。”到西晋北魏以后,古籍记载中逐渐明确涂山在淮河岸边。例如,明《凤阳府志·山川考》:“涂山在怀远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丈。山前有禹会村。”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涂山部汇考》:“涂山,在今江南凤阳府怀远县东南八里,与荆山对峙。相传禹娶涂山及会诸侯,皆于此山。西南有禹墟及禹会村。”

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淮河两岸一直保留着涂山庙会,人数多达几万。另外六月六、九月九还有启母送泥娃娃的风俗。

启母石

涂山氏望夫石(启母石)。传说是启母所化之石,俗称石婆婆。摄影/慧眼/FOTOE

地理位置: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涂山风景区

所属流域:淮河

启母石,在涂山主峰南坡,俗称望夫石、石婆婆,远远望去,犹如一位慈祥的老妪端坐在山崖之上,上有“涂山氏望夫”五字。明嘉靖《怀远县志》卷一载:“涂山……其南上有巨石,危立如人形,俗呼启母石。”

相传,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离家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归。涂山氏女每日引颈远眺,盼夫归来,望穿秋水,朝思暮想,精诚所至,化为巨石。

禹会村遗址

禹会村遗址原貌。摄影/张建平

地理位置: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

所属流域:淮河

禹会村遗址位于禹会区涂山西南淮河右岸与天河左岸的夹滩上,距山脚5公里。《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由此而得名。禹会村即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注》中的禹墟。当地还有民间故事 《天河与禹墟》。

禹会村旧有禹庙,宋《舆地纪胜·舆地碑记目卷二·濠州碑记》:“唐彭晁禹庙记(记大略曰:昔禹治水之日,会于涂山,则此地是也。今禹会乡因兹而立,今有禹家、夏家者,皆是禹之苗裔。元和十四年彭晁记)。”1981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禹会村遗址。2007年发现祭祀广场。2017年证实禹会村遗址是一座龙山古城,应为涂山氏国核心都城,四边城墙各长五六百米,城垣宽度达20多米。

禹会村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前2000年之间,分布范围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遗址中保存有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大禹、涂山、禹会诸侯存在着内在联系,禹会村遗址的考古资料已经提供了重要迹象,对考证“大禹治水”和“禹会诸侯”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禹会诸侯于涂山”由传说转向信史。

PART 3

建功于长江流域

03

大禹治水的脚步遍布中华。《尚书·禹贡》中有关大禹治水范围的记载是最详尽的,书中记载了大禹依次治理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河道。

禹贡总图,明代《三才图会》插画。图片来源:FOTOE

其中,荆州即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江河,经过大禹的治理,“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梦土作乂(音yì)”,即治理过的长江、汉江像觐见天子般奔赴大海,沱江、潜江也都已疏浚畅通,云梦泽也可以耕作了;他还在“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疏导了汉水和长江上游的河道。位于长江、太湖流域的扬州,经过大禹的治理,“三江既入,震泽厎(音dǐ)定”,即将太湖-钱塘江一带的诸江导入大海,太湖水域经过治理已经安定。

左图为《导江副图》,讲述大禹于岷山导江;右图为《岷嶓既艺图》描述大禹治水成功后,岷山(汶山)与嶓冢山都可以耕作。这两幅图载于《钦定书经图说》。图片来源:缘紫舞 /FOTOE

底定桥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石桥村

所属流域:太湖

底定桥(又作厎定桥),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崇祯 《吴县志》卷十六载:“底定桥,宋绍定间朱安宗建,成化壬寅裔孙济民重修。”桥名典出 《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明洪武 《苏州府志》卷三载:“震泽乃三江之源,上接太湖。一江东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东北流二百六十里入海,一江西南流七十里入震泽。书云:‘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今为镇,于此去郡城西南一百二十六里,镇有底定桥。”桥旁有 《重修震泽底定桥记》石碑。明 《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距邑西南九十里,有桥曰底定。”震泽,即太湖,历史上有具区、笠泽、五湖等别名。三江五湖也是指太湖-钱塘江流域。

禹王碑

岳麓山禹王碑 摄影/刘朔/FOTOE

地理位置: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

所属流域:长江

禹王碑原刻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俗称夏碑、神禹碑、禹碑。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湘中记》《吴越春秋》。明《一统志》卷六四载:“神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云密峰。”

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拓摹其文后刻于岳麓山巅。明嘉靖九年(1530)太守潘镒搜寻复出。明嘉靖三十年(1551)太守张西铭造亭护碑。明崇祯三年(1630)兵备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围以石墙,南北设门司启闭。清康熙年间(1662-1722),周召南、丁思孔又重修。现碑亭为 1935 年周翰重修,并于碑文上方加刻碑额“禹碑”两字。

禹王城岩刻

地理位置: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

所属流域:长江

禹王城,又名毗卢洞。其实不是一个洞,而是祝融、喜阳、金简、紫盖诸峰夹抱的一个狭长谷地,长达二十余里,其形状似洞,故以洞名。

相传这二十余里的峡谷,是当年大禹杀白马祭天得金简玉书获治水秘诀之地。清李元度 《南岳志》附智犁和尚 《重修广济寺记》载:“祝融、紫盖两峰之间,罗青错黛,宽深二十余里,旧名禹王城,传为禹王治水时驻旌之故址。历汉、唐、宋、元,湮没无闻。”

明代广济寺西北一里外有唐代崖刻“禹王城”三个大字。今禹王城位于广济寺南百余米,传说是大禹祈赐金简玉书之处。禹王城周围有禹碑岩、禹洞、禹溪、古吹台等景点。

巫山神女峰

巫山神女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地理位置: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长江北岸

所属流域:长江

神女峰为巫山十二峰之最,相传为巫山神女瑶姬居所。战国时巫山指今湖北云梦的阳台山,魏晋之后转指长江三峡巫山。唐末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三:“云华夫人者,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瑶姬……时大禹理水驻其山下……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百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焉。禹拜授而去。”

民间相传瑶姬等十二姐妹,偷下凡间,帮助大禹疏通峡道,解除水患,并爱上了三峡,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久而久之,她们忘记了回瑶池,化成了“巫山十二峰”。瑶姬所立山峰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名曰望霞峰。

PART 4

04

归葬于长江口之侧

大禹于在位的第十年,在东行途中到达会稽后去世。这一段历史在《史记》《墨子》《越绝书》《论衡》《帝王世纪》中都有明确记载。例如,《史记·夏本纪》云“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史记·李斯列传》云“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遂以死于外,葬于会稽”;《墨子·节葬下》云“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会稽,即今绍兴,该地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大禹陵、庙、祠等建筑。

会稽山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稽山街道大禹陵景区

所属流域:东南沿海诸河

万历《绍兴府志》卷一《疆域志》记会稽之山为传统之说的中华祖山昆仑山向南山脉终止处。《越绝书》卷八记载的“茅山”,亦称“苗山”,在今绍兴城东南,即“会稽山,在会稽县下南十三里,其山袤延数十里”。(《越中杂识》上卷《山》)《水经注·渐江水》载:“又有会稽之山……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会稽者,会计也”,追根溯源,是因传说大禹在茅山大会计,而名会稽山,再因此而名其地为会稽。

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绍兴会稽山麓。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稽山街道大禹陵景区

所属流域:东南沿海诸河

大禹陵在绍兴城稽山门外东南三公里处,会稽山麓、鉴湖南畔,是一处合陵、庙、祠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大禹在越治水的历史传说见之于众多的史籍文献,如《竹书纪年·夏后氏》《国语·鲁语下》《淮南子》《史记》等。 其中,以战国人著述,东汉人袁康、吴平加以辑录增删的《越绝书》记载为详,此书记大禹曾两次来越,并葬于会稽山:“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

相传禹庙最早为启所建。《越绝书》卷八:“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此位置应在靠近绍兴城内的飞来山以北近处。禹王庙建成以来屡有兴废,现存禹王庙,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规模和清代早期的建筑风格。正殿正中央耸立着大禹塑像,高5.85米,衮袍冕旒,执圭而立,神态端庄,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艺术形象,是后人对大禹功德的极高赞誉。

禹祠在陵的南侧数十米处,为一片古朴典雅的平房。据传始立于少康时。建祠3000余年来,屡废屡建。

禹穴

禹穴图,明代《三才图会》插画。图片来源:宝盖头 /FOTOE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宛委山阳明洞天

所属流域:东南沿海诸河

宛委山中有一巨石,石长丈余,中为裂罅,阔不盈尺,深莫知底,传闻此洞即禹穴,亦名阳明洞。“ 《旧经》诸书皆以禹穴系之会稽宛委山,里人以阳明洞为禹穴”(嘉泰《会稽志》卷九),口碑相传与记载相符。

相传大禹在治水之始遇到艰难险阻,睡梦中受玄夷苍水使者指点,便在若耶溪边的宛委山下设斋三月,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读后知晓山河体势、通水之理,治水终于大获成功。此事《水经注》《吴越春秋》《十道志》《太平御览》等经籍中均有记载。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叙及“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中的“禹穴”即大禹得天书处。《水经注》“东游者多探其穴也”。今存唐代贺知章 《龙瑞宫》摩崖题记。

了溪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剡湖街道

所属流域:东南沿海诸河

了溪地处今绍兴市嵊州城北七公里禹溪村。据传,古时这里是沼泽之地,庄稼常为洪水淹没,大禹治水到此,水患得以治理,治水终获成功,“了溪”因而得名。后来形成村落,亦名“了溪”。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建禹王庙,塑大禹像,又将村名改为“禹溪”。史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就在此地。近处的“禹岭”相传曾是大禹治水时弃余粮之处,即禹余粮岭。宋朝王十朋《了溪诗》曰:“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宝庆《会稽续志》曰:“剡溪,古为了溪,禹治水至此毕矣。”

大禹生于长江上游(古人认为的江源地区岷江流域上游),葬于长江口之侧(钱塘江流域),可以说是始于长江、终于长江,为长江奉献了一生。

上述禹迹仅仅是一小部分孤立的、零散的、接近原创的典型,实际上还有许多古人追崇大禹而衍生创造出来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形式都很丰富。从全国范围来看,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各大禹文化圈的禹迹不仅反映了大禹治水传说发生、发展的脉络,也反映了各地的自然社会历史环境,映照出不同地域的人民以大禹为楷模,各自适应自然、利用自然、适度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策略。

对禹迹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编制全国性、流域性、地域性禹迹图,对于促进大禹文化研究、助力中华探源工程、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邱志荣 张卫东 戴秀丽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3期

来源:甘孜旅游

编发:央省媒体宣传编辑:童铃

值班总编:黄河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连云港股票配资

发布于:四川省

栏目分类



Powered by 联华证券股票_国内配资平台_真实炒股配资申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