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05 01:20 点击次数:156
1949年9月的一天股市杠杆操作是什么意思,长沙军管会门前徘徊着一位老人。
老人胡子花白、步履蹒跚,似乎是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这里的,在门口张望了一会儿,老人终于鼓起勇气,向看门的小战士打听情况。
只见老人拿出一张皱皱巴巴的、已经泛黄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直呼上面的兵团司令是自己的儿子!
小战士看了照片之后一惊,忙问老人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老人回答许德华,小战士心里感到疑惑,这明明是著名的大将军许光达,老人难道认错人了?
但他还是把老人请到了军管会里面的办公室,并将事情报告给了司令员萧劲光。
萧劲光非常重视这件事,立马上报给了中央军委。
那么,许德华和许光达究竟是不是一个人?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曲折联系?
展开剩余92%一建国后组建装甲兵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元帅一起,讨论有关新中国的军队建设问题。
当时我们的空军、海军领域几乎算是一片空白,陆军方面也没有先进的设备和各种机械化部队。
毛主席提出人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搞不起来机械化部队,就可以先从装甲兵搞起,当问到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时,朱德推荐了许光达。
毕竟许光达是不可多得的儒将,不仅在黄埔军校学过各种坦克大炮,还在苏联进修过。
于是,中央决定任命许光达为中国首位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着手组建中国第一支装甲兵部队。
许光达接收到组织的命令之后,立刻表示自己一定会在装甲兵上倾注全部心血。
在那样一个缺少装备、技术,更缺少人才的中国,想要建造一支现代化装甲兵部队,无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许光达先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从各军的坦克部队调过来一批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干事,学习有关坦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文化不行的就补习文化知识,技术不行的就苦练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军展现出超强的毅力。
然后,技术部、政治部、后勤部等渐渐都被组建起来,装甲兵部队初具形态。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新中国装甲兵部队体系终于形成,而后几十年里,许光达也一直在为建设装甲兵部队而奋斗。
那么,许光达是何时改名的?为何会和老父亲失去联系?老父亲找到他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早在许光达刚刚考进长沙师范学校的时候,恩师邹希鲁的家里就出了变故,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邹希鲁决定将他嫁给许光达。
当时许光达不过十几岁,根本没有想过去反抗,只觉得要报答邹希鲁的恩情,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并把订婚的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又过了几年,许光达回到老家结婚,看着面前长成大人的妻子,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对她。
可刚结婚没过几天,外面就传来了消息,称国民党反动派正在逮捕许光达,叫他赶紧躲起来。无奈,许光达只能再次踏上了征途。
为了不连累家人,许德华改名为许光达,取革命的光明终会到达之意。
就这样,许光达和家人之间失去了联系,妻子曾经多次打听他的下落,但始终无果。
许光达学识渊博,又战功赫赫,在别人眼中,他是不可多得的“黄金单身汉”,许多女生都曾向他表达过仰慕之心。
但他明白,自己是有妻子的人,绝对不能越界,一直一个人生活着。
直到十几年之后,妻子才在机缘巧合之下和许光达重逢,只可惜远在湖南老家的父亲和兄弟依然不知道他的下落,以为他早就牺牲了。
1949年,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带领解放军解放兰州的消息被刊登在各大报纸上。
许光达的父亲偶然间看到了这张报纸,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他还是一眼认出了自己的“五伢子”。
他立马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省城长沙寻找孩子的下落,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那一幕。
过了一段时间,消息终于传到了远在兰州的许光达那里,虽然他十分激动,但当时正处于新中国装甲兵部队建设的关键时期,他不能离开。
无奈之下,他只能给自己的老父亲写了一封信,称自己有时间再回去看他。
老父亲虽然没有见到儿子,但得知儿子确实还活着,还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他已经十分满足了。
建设装甲兵部队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许光达终于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
一时间,这位铁血男儿泪流满面,自己前半生求学、征战的一幕幕跟随着这个团聚的场景浮现在脑海之中。
二求学与征战
许光达原名为许德华,1908年11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一个农民家庭,是个苦命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因病去世了,父亲靠种地拉扯他长大,由于在家中排第五,大家都叫他“五伢子”。
转眼间许光达便到了上学的年纪,但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吃饭都是问题,怎么可能拿出额外的钱供他上学呢?
那时候,小小的他放牛回家经过村里的学堂,望着窗内大声读书的同龄人,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
于是,学堂窗外经常会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仔细地听老师讲课,还时不时拿出已经冻红的小手,记下老师讲的内容。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许光达照常在窗外听老师讲课,听着听着,他只觉得身上落满了雪,浑身冰冷,而后便失去了意识。
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出现在教室里面,原来教师邹希鲁看到了这个被冻坏的七岁的小孩,赶紧把他抱进屋内,让他取暖。
听说许光达因为家里穷拿不出学费,天天来“蹭课”的经历之后,邹希鲁被他的求知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自己出钱供他上学。
许光达非常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顺利考上了初中,还在伯父的资助下考上了长沙师范学校,和一众革命党人成为了同学。
20世纪20年代,长沙是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地方,毛泽东等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沙创办了许多革命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许光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5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四个月之后成功入党,从此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建设者。
三在黄埔军校的过往
次年4月,许光达成功考取黄埔军校,从此开始背井离乡,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读书。
在这里,他认识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思想,毛泽东、周恩来、邓演达等人的演讲更是让他热血沸腾。
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许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保留双重党籍,许光达也不例外,他天真地认为,大家可以一起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可好景不长,1927年,蒋介石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许多拥有双重党籍的人都迎来了选择——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一天,许光达刚刚下课,突然收到了同学廖昂递过来的一张纸,他满脸疑惑地打开,发现这是一张“学院政治面貌登记表”。
毫无疑问,武汉也即将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这张表就是用来让大家表明态度的。
许光达当然知道,选择共产党,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面临着逃亡、流血甚至牺牲,选择国民党才能够保全他一条命。
但他却并没有害怕,而是选择追随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于是,他拿起笔在那张纸上写下:死也不退出中国共产党!
很快,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南昌起义爆发,一片混乱之中,许光达等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提前毕业。
他辗转多地,到处寻找革命组织,终于在宁都城里找到了起义军第二十五师,继续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四抗战中险些丧命
几十年的战争生涯里,许光达受过很多次伤,最严重的一次在1932年3月。
当时,已经是红军第二十五团团长的许光达参加了瓦庙集的战斗,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双方死伤无数,许光达也身负重伤,被抬到了战地医院。
由于伤员实在太多,当时战地医院已经是一片混乱的状态,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各种药品也都不够用。
简单诊断之后,医生告诉许光达,他胸前中的子弹,距离心脏仅有10厘米,必须马上进行手术。
可当时麻药已经用完了,他须要清醒地挺过这场手术,许光达坚定地说“没关系,我吃得住,干吧!”
于是,他嘴里叼着一块布,在用桌子搭建的临时手术台上躺下,让医生给自己“开膛破肚”。
医生一刀下去,鲜血就喷了出来,许光达就这样硬挺着,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手术台下的盆几乎都装满了血。
旁边的护士都看哭了,说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刚强的人。
可即便是这样,子弹还是没能取出来,于是组织上把他转移到上海,又转移到莫斯科,才把子弹取出来。
在苏联养病的日子里,许光达也从来没有忘记学习,当时,他下定决定学习俄文,为的就是能够自己读懂外文书籍。
当时部队中读过书的人并不是很多,许光达算是一个著名的“儒将”,学会俄文之后,他开始不断读书、写文章、做研究,对炮兵、坦克、汽车等颇有研究。
苏联的这段学习经历,也为他后来组建装甲兵打下了基础,以至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组建装甲兵团时,朱德老总第一时间推荐了许光达。
在一众高级领导人的眼中,许光达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然而在父老乡亲的眼里,他却是另外一番形象了。
五“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在父老乡亲的眼里,许光达一直是一个比较冷漠的人,出去打仗之后二十多年没来消息,即使是后来回来认了亲,这位“大将军”也没让家里人沾上光。
1960年,许光达所处的军委大院堵满了前来投奔的各家亲戚。
为了永葆清正廉洁的品格,他当即下令,前来探亲的不得超过三天,无关人士立即回家。
可命令刚发出去,他的四哥和六弟就赶来投奔他了,他看着瘦骨嶙峋的兄弟十分不舍,但还是告诉他们赶紧回家。
他的兄弟们刚开始非常不理解:你一个堂堂司令员,还缺我们两个人的饭?情绪激动的他们开始在许光达家里搜刮食物。
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是,许光达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存粮,只有一些小球藻。无奈,他们只能灰头土脸地回了家。
“清白传家”是许家不变的家风,要做一生清白之人,不做徇私枉法之事。
许光达一生为革命事业而努力,在战争中奋勇杀敌,在生活中清白传家,是永远值得人们歌颂的开国大将。
参考资料:
傅福禄.清贫铸装甲,兵种创始人——忆许光达司令员.《坦克装甲车辆》2020年第1期
金庭碧.许光达:坚定选择彰显绝对忠诚.《湘潮》2020.07.15
编辑:瑾瑜
责编:林画股市杠杆操作是什么意思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