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1-23 02:23 点击次数:64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个人股票杠杆怎么开通,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逆北
熟悉蒋介石的人都知道,笼络人才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民国时代军阀混战,要想争夺天下,光靠兵不行,还得有人才能够供其驱使。山西军阀阎锡山亦不会例外。阎锡山手下的人才也不少,如傅作义、徐永昌、商震和孔祥熙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都曾经是阎锡山的下属。
颇值得玩味的是,这些人虽曾暂时供职于山西地方军中,但后来皆远走高飞,而且“混得都比阎锡山好”。
01
人才为什么从阎锡山处流失?
譬如傅作义。
傅作义官至华北“剿总”的总司令,名义上华北的国民党军队都得服从傅作义的调度指挥,阎锡山割据的山西一地更不会例外。如果不是傅作义顾及过去二人的上下级关系,一般不直接下命令给他,阎锡山难免要大失颜面。
▲傅作义与蒋介石、卫立煌合影
和傅作义相似,商震离开山西后,在重庆国民政府安排下曾出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后来远征军赴缅作战,商震还曾率领军事代表团与英美高层商讨合作计划,抗战胜利后,他又担任驻东京军事代表团团长,脸露到了国外。
至于徐永昌就更厉害了,傅作义和商震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而徐永昌则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的军令部部长,负责作战计划的拟定和军需供给的分配。
由于阎锡山曾是徐永昌“老东家”的原因,徐永昌在编制安排上曾给过谋求扩军的阎锡山很大的照顾,后来解放战争后期太原被围,徐永昌还在阎锡山恳求下空运部队去协助其负隅顽抗。
如果说以前徐永昌得靠阎锡山罩着,现在则恰好翻过来。那么问题也来了,阎老西精明一世,手下放着这么多宝贝人才,为啥最后都任其跳槽到别处去了呢?
▲徐永昌上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签字受降
02
阎锡山的“用人洁癖”
其实,这与阎锡山本人的利益诉求有很大的关系。从辛亥革命时候,阎锡山就掌控了山西军政大权,出任山西都督,此后四十余年间,除了中原大战后阎短暂避居大连外,其大部分时候都对山西保持着密切的控制。
山西的一切,就是他个人的私产,而私人财产,是不能轻易为他人所染指的。例如,商震在阎锡山离开山西之时担任暂时的山西省政府主席一职,商震一上台,就撤销了村政机关,同时还一次性撤换了二十多个县长,这些事情传到了阎锡山处,自然引起了其极大地不满。
日后商震受到阎锡山亲信军人排挤出走山西,正是阎锡山维护个人在地方绝对权威的结果。
▲商震
不过,相比于商震直接挑战阎锡山设计的人事系统,傅作义和阎锡山的疏远之因,则显得相对特殊了些。
阎锡山能够掌握山西军政四十余年,成为民国政坛的“不倒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战略上奉行实用主义,擅长“见风使舵”。如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落败后,他就积极出兵截杀吴佩孚的败兵,张作霖和冯玉祥闹翻后,阎锡山看到奉系集团势力大,又帮着入关的奉军来对付退避西北的冯玉祥的国民军。
到了南方的国民政府发动北伐之时,阎锡山看到以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外强中干,遂又和蒋介石等人联合起来,出兵娘子关同奉军厮杀。
阎锡山自己在军阀混战中经常变换阵营,首鼠两端惯了,但他绝不允许自己手下人和外边的势力发生一点关系,哪怕这个人再有能力,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排斥疏远,这简直上升为一种“道德洁癖”。
如孔祥熙在山西商界颇有名气,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曾向阎锡山推荐过此人,但阎却因此对孔疏远,孔在北方打不开局面,便投江浙,后主持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
傅作义和阎锡山渐行渐远,也与这点因素有关。在和奉军作战之时,傅作义替响应北伐的阎锡山守涿州长达三月,牵制了奉军主力,却迟迟盼不到援军,最后傅作义担心地方黎民百姓涂炭,才与奉军和谈,交出了军队,二次北伐之时又返回阎锡山集团。
后来中原大战,傅作义又被率军入关“调停战事”的张学良任命为绥远省主席一职,傅作义和阎锡山曾经的敌手关系亲近,让阎大为不安。总想着用亲信将其位置取代。
到了后来傅作义绥远抗战,力挫日寇进犯野心,阎锡山则担心日军趁机打入山西而派人阻止傅作义,二人分歧愈发扩大化。到了抗战相持阶段,傅作义也不再为阎锡山效力,而是改接受蒋介石战区副司令长官的任命,直接听命于重庆。
▲傅作义,左二
和傅作义处境相似,徐永昌在中原大战后出任山西省政府主席,代替阎锡山主持山西军政。徐永昌过去曾是冯玉祥部下军长,后来因阎锡山赏识其才干而率一军投入阎锡山麾下。
徐永昌感激阎旧时恩情,更深知阎对于权力的敏感,因此主动去和蒋介石、张学良等人接洽,为阎锡山出山奔走,阎能由大连重返山西顺利掌控大权,徐永昌可谓是劳苦功高。
不过,因为这段奔走,徐永昌也看到自己在山西做不成什么事情,军队不再属于自己,省政府主席一职又是个空架子,徐遂动了另谋高就的心思。
而据相关人士回忆,阎锡山出山后,对大事小情过问得比过去更细,这也使得他和徐永昌的矛盾扩大,二人在应对红军东征的军事会议上,竟然争吵起来。此后徐永昌派人到南京和蒋介石接触,为自己跳槽铺路,从这些地方都能找出原因。
▲徐永昌,左二
当然,对于傅作义和徐永昌这样的“帅才”,阎锡山还是相对客气得多了。
当阎锡山手下的师长李生达率军到江西和红军作战归来后,阎锡山从其他渠道得知李生达曾受到蒋介石接见,对其疑心加重,最终放心不过,买通其马弁将其刺杀。
03
地域思维束缚阎锡山发展
阎锡山曾有句名言,“任人不可不专,防人不可不密,要在密防之下专任”。
阎的这种考虑,和他军人出身的背景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辛亥革命后出任山西地方的“一把手”,阎深知自己能够在动荡的民国政局中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手中的枪杆子。
而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利用地方军阀的手下反叛来搞分化瓦解的工作,又不能不给阎锡山带来震动。如蒋为瓦解粤系军阀,先软禁李济深,给他的手下陈济棠加官进爵,后又在“两广事变”中架空陈济棠,转而扶持其手下将领余汉谋做广东的军政一把手。
因此,对于傅作义这样难得的帅才,阎锡山能够使用,却不得不加着十二分小心。如中原大战中傅作义被任命为津浦线的第二、四路军总指挥,可在这之外,阎还要另委任张荫梧为总指挥,和傅相互牵制。阎锡山曾得意地将这种用人方式称为“二的哲学”。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阎锡山在用人上喜欢扶植派系,使其相互掣肘,而且还总偏向于家乡五台人(如其亲信赵戴文、杨爱源、王靖国都是五台人)。
他的老对手蒋介石也是如此,如用cc系来和黄埔系相互制衡,对自己家乡人陈诚和罗卓英等积极笼络。如果是这样,阎锡山这种用人特点似乎不能直接说明人才为什么从山西流失。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蒋介石的政权是从“代表全国”的层面来定位的,所以用人不可能过于挑剔,但阎锡山只想着如何巩固山西和绥远的一亩三分地,野心大,实力小,因此在用人上也更为保守,更容易寒人才的心吧。
▲1928年,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合影
反正横竖都是受猜忌,在中央受窝囊气也好过在山西!
无论如何,正是阎锡山对傅作义等人的排斥和提防,让他们这样的晋系中的“边缘人”,更容易为当时的蒋介石中央政权所接受。而当傅作义已经坐到华北“剿总”司令的显赫高位之时,阎锡山仍是割据山西一隅的土皇帝,三十多年没啥损失也无甚长进。
而阎锡山有人才却不能用,乃至于任其远走高飞,从短期来看,的确暂时维持了阎锡山在地方上说一不二的影响力,可从长远来看,也使得阎锡山难以超越地域保守思维,放手逐鹿中原,最终决定了其被消灭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山西文史资料第1、10、13、67辑》
2、雒春普《阎锡山画传》,中华书局
3、《徐永昌回忆录》,团结出版社
4、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傅作义》个人股票杠杆怎么开通,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