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31 14:51 点击次数:159
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方面,于学军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打造多维度、多梯次、更加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截止目前,已累计发布161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2024年新发布修订后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47项标准,注重更好满足公众健康、严格监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标准覆盖面和指标严谨性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进一步规范,共备案地方标准160余项,在规范和促进地方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持续强化标准研制科学支撑。按照标准分类,在全国遴选出首批7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加强跨学科和专业技术融合,强化对最严谨标准的科学支撑。此外,优化标准服务应用惠民利企。推广食品数字标签应用,提升公众标签识读获得感,优化食品企业标准的备案模式和工作流程,推进全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信息平台建设,便利社会监督,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标准跟踪评价,推动标准落地落实。
…..每个民伕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伕供应一个
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
(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两个民伕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二十六天。
(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伕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每人每天吃四升米。)
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三个民伕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
(三人背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减去一个民伕,给他四天的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伕,给他九天的口粮。
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
三个民伕供应一个士兵,已经是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暂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伕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
(遣送运粮的民伕返回要派士兵护送,因为运输途中还会有死亡或是患病的,而且要利用这些减员的粮食来供应护送士兵。)
每人背六斗米的数量也是根据民伕的总数推算出来的,因为其中的队长自己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摊在众人头上。另外还会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们所背的也要由众人分担,实际上每人背的还不只六斗。所以军队中不许有吃闲饭的,一个吃闲饭的人二三个人供应他还不够。如果用牲畜运,骆驼可以驮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升,驴子可以驮一石。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的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它驮的粮食一同抛弃。所以与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梦溪笔谈,卷十一。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是古代中国墨子之后又一个百科全书型学者。仅从此番后勤能力推算,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他。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沈括的设计是以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度,而且不发生意外为条件的,但在一般的状况下很难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假设一支军队能以平均每天四十公里的速度进退,在三十万民伕的供应下,七万作战兵(另三万负责辎重)的活动半径只有六百四十公里。汉唐的军队以长安为起点,还到不了今天的兰洲(今日公路距离西安七百一十二公里);如果要到达今天的乌鲁木奇,至少也要六十七天半的时间(二千六百九十九公里)。即使是从前线的补给基地出发,如汉唐的玉门关或阳关为起点,往返于新疆的西部和北部的行程也不只十六天。
不过若是在中国内部的战争的话,由于有道路交通网,以及中途城市补给站的方便,是可以减少民伕的数目而增加作战士兵的数目的。但也要考虑中途的城市是否能补给数十万的人。所以至少一个民伕对一个士兵的比例是跑不掉的。
另外若要在前线补给基地囤积可供应数万乃至数十万的人的粮食也是要在平时或是战前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来准备的。前线的补给基地不会像国内的许多城市一样有河流或运河经过,可以经由船只快速运送大批粮食的。另外要动员这许多士兵和民伕,自然要有相当水准的户籍调查资料。
古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力和流通管道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加上严密的户籍调查系统和交通网,所以会出现令人惊讶的部队人数。不过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这些人全部都是战斗部队的。
长平之役赵国倾全国之力,出动四十万人,其主力作战部队恐怕不会超过二十万。其他的应该是负责补给运输的后勤部队才是。另外像这种超大数目的部队通常只会出动在中国内部的战役,交通方便才有可能。
汉武征大宛和隋征朝鲜那是例外,且隋还为了在前线囤积粮食而特别建了条运河。超远距离的战役多半人数都不多的。大概都只有数万人而已。史上最远的蒙古远征欧洲,大破欧俄联军的速不台部队也只有两万人而已。不过他们倒是带了数十万匹的马来携带补给品和轮番骑乘节省马力。路上的草原和绿洲大大节省了其补给携带量,使其骑兵能成行。游牧民族南征时的骑兵带的就较少了。中原地带的植被较少,无法供给足够的马匹草料。
所以游牧民族南征带的骑兵并不多,反倒会增加其步兵数目。
春秋后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流动加上铁器的普及,生产工具和方式的改善使人口和粮食大大增加。因而也使战争型态改变,使其大型化。也因此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各型战略思想家。孙子兵法之所以出现就是这个原因。
时代进步到明清,大量火器的出现影响了传统后勤,弹药消耗及运输的重要性超过了粮草、因此我们看到明朝中期后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人大军出动的场面几乎消失。事实上,到了此时沈括的后勤补给公式已经需要修改了。
清朝以精锐兵力进行过远征中亚、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极限远征作战,兵力号称十几万,实际也就四五万。在西藏,甚至只有精锐不足万余就直掏加德满都。
从北京为出发点,征讨中亚南亚的极限远征,直线距离其实已经超过从巴黎出发直掏莫斯科。清军在当时的后勤条件下,远征军已经做到了当时人类的极限。魏源的《圣武记》有专门段落讨论这个问题:
虽然魏源是在夸清朝军队,但也表示说:饷银即后勤的重要性。
所以后勤补给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出动的军队数目,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数目字吓人的超大战役,实际在战场上对砍的人数远远少于号称的数目什么杠杆股票,原因即在此。
士兵数目魏源沈括后勤发布于:浙江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